国资动态
发布日期: 2022-01-07
“中央企业坚持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,助力科技强国建设。”前不久,国务院国资委举行“党史学习教育在央企”系列活动宣传对接会,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近几年来,中央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,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突破瓶颈,聚焦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
近日,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“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拟认定企业名单”,兵器装备集团成都光明成功入选。记者了解到,兵器装备集团深入实施“三大行动”,打出科技自立自强“组合拳”。
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。高标准、高起点建设首批12家专业研究院,推进军事智能研究院建设,开展国防重点实验室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工作,巩固提升现有创新中心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。聚焦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等32个重点项目,组织开展党内“揭榜挂帅”攻关。 2021年 1~11月,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.05%,超过中央企业3.92个百分点。
中国电科明确了“军工电子主力军、网信事业国家队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”三大定位和“电子装备、网信体系、产业基础、网络安全”四大重点业务板块,打造电子信息领域原创技术“策源地”和现代产业链“链长”。加快补齐技术“短板”,聚力攻关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,集中优势资源抓好“卡脖子”领域的重点攻关工程,突破高端芯片、核心器件、制造装备等领域一系列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技术。
中国中车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迈向科技自立自强,打造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的技术链、产业链和供应链。
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,聚焦“卡脖子”关键技术瓶颈,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,聚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全面推进“72181”重大专项,加快补齐短板弱项。全面推进科研项目牵引和重大产品研发,智能配置动车组的研制、中国标准地铁列车、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成功下线。
打破“铁饭碗”,实施人才强企战略
2021年12月20日,世界上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——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,这也是全世界首个并网发电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。
中核集团打破“铁饭碗”,在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中发挥党组织把关定向作用。17家科研院所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薪酬激励机制全面优化,人才吸引保留能力明显提升,院所科研人员平均工资为院所全体职工平均水平的1.3倍、中核集团全体职工平均水平的1.6倍,科研人员中82人收入高于所在科研院所的主要负责人。近两年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,创历史最好水平。
航天科技集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,秉持具有航天特色的人才理念和经验做法,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,形成了老一辈航天专家言传身教、新一代青年人才接续奋斗的人才培养链条,造就了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群体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
按照“分层分类、差异培养、量化考核、动态管理”思路,航天科技建立了由院士、国家级专家、集团及院所级专家构成的专家队伍,打造由型号“两总”、主任师、副主任师和主管师构成的型号研制骨干队伍。
推进绿色“数智化”转型,引领产业升级
记者了解到,2021年,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实现原油上产3000吨,有望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。
中海油科技创新获得了丰硕成果。一是聚焦能源安全,增储上产。以“深海一号”为代表的深水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得新突破,实现了多个国内外首创技术应用。二是聚焦民生,能源保供。液化天然气工程设施自主设计、建造、安装、运维能力获得大提升,全年国内供应天然气将超630亿平方米。三是聚焦双碳,绿色转型。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。
华电集团扎实推进数字企业建设,生产管理转型取得新成效。自主品牌睿思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新能源集控和诊断中心广泛应用,不断提高故障快速预警和诊断分析能力,提升设备管理水平。国家智能化示范矿井华电隆德煤矿,数字智能综采工作面实现远程一键启动、智能割煤,大幅提升原煤产量,采煤机机电事故率降低0.2%。华电增城数字电厂投运,引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执行机构,基本实现少人巡检、少人操作和智慧运行,实现本质安全。
中国钢研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积极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重要作用,进行科技管理职能优化调整,统筹科技创新归口管理,进一步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,支撑集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。
同时,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,编制集团“十四五”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,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出首个材料研制生产全链条追溯系统,加盟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体系“长安链”。完善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,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获批。
文章来源:工人日报
关闭